首页 放生来源 佛学经文 佛法修行 佛经故事 放生功德 积德改命 放生流程 放生回向 放生的好

佛法修行

探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神秘魅力,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部经典经文的无穷智

来源:http://www.nuonuodan.cn 作者:参禅放生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21
摘要:生、老死二支是未来果,是所生的苦果(这二支都是由爱、取、有三因所造,所以从现在的三因来看,它们是未来的果)。过去有因(爱与取),未来就有果(生老病死)。由现在的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十五)

"六入 "即六根。在母胎中十个月,名色渐长,至六根具足,出胎时,能与六尘境界往来,故称 "六入"(从第五、七日形、 渐渐有了根的样子,到第六、七天就有了毛、爪、牙的位置,到第七天就有了有根的位置,这是六根第一次圆满。从初名、初色、六入、出胎,共有三十八个七天,都在胎中)。这是众生一生的身体。

探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神秘魅力,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部经典经文的无穷智

"触 "即 "接触"。根与尘合为触。指受孕后六根与一切外境的接触。孩子两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界的感知简单,无憎无爱。这就是六根与一切外境接触的功能之一。

"受 "的意思是 "接受"(接受所接触的境界)。诸根与境界发生违和顺两种关系时,所产生的痛苦和快乐两种感觉,就叫做 "受"。到了四五岁到十岁,年龄稍大时,逐渐有了知识,懂得接受一切境界,开始想要吃的、穿的、玩具等,也能分辨好坏,但暂时还没有贪心。这是一种因势利导而产生的情绪。

"爱 "即 "贪"。在物的境界中,人是能够引起贪欲的。一个人在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时,长成了男子汉,开始有了欲望。心中觊觎五尘境界的欲望,但还不懂得刻意追求(《金刚经》虽然只举了一个 "爱 "字,但其实还有一个 "恨 "字,即遇到好的境界就会觊觎,遇到不好的境界就会憎恨)。这是一种因境而起的贪染。

"取 "指妄取或妄求。二十岁以后,贪欲越来越强,在一切境界中,都要竭尽全力去追求(《金刚经》虽然只举了一个 "取 "字,但其实也包含了一个 "舍 "字,即遇到可爱、快乐的境界,就急于追求,要竭尽全力去得到; 遇到苦乐可憎的境界,就会厌恶它,要想方设法舍弃它,然后放弃它)。这是一种爱欲界的倾向--前面提到的 "无明 "是过去惑,"爱""取 "二支是现在惑,同时也是未来因。

爱 "和 "取 "这两支同时是现在的惑和未来的因。有因就有果。过去有因(爱与取),未来就有果(生老病死);业力牵引,因果不断,这就导致了三界轮回的事实。换句话说,爱和欲望驱使我们造作各种有漏业,以带来未来生死的果报。虽然业的范围很广,但它只是 "依 "业和 "正 "业。"依报 "是指欲(欲界)、色(色界)、无色(无色界)。"正报 "即本报(现世身)、中报(中阴身,即已死之身和未死之身,中间转变的身体称为中阴身)、后报(来世投生之身)。三 "欲 "等三者是出生地的眷属,三 "本 "等三者是所受身的正报。前业指过去的业,现业指现在的业,虽然是现在的业,但也是未来生死受苦的原因。这是对所受业力的规定。

生 "的意思是 "出生"。以当下所造之业为因,依因果而引生来世--四生六道中("生 "这一支都是因果,如果用于前三支 "爱"、"取"、"有",则是未来生的因;如果用于第二支 "老死",则是未来果的因)。这是一种未来报应的活动。

"老死 "是指 "年老 "和 "死亡"。根的衰败称为老,生命的终结称为死。既然有生,就必然有死。由于无常变化,四大和合之体自然会由少变老,必死无疑,就像烧香一样,绝对不可能青春永驻、长生不老("老 "和 "死 "本来是两件事,为什么要合二为一呢?这是因为 "老 "不一定经过,如果早死,就不必经过这个阶段,所以就与死合二为一了)。这是未来奖赏的结果。

简言之,"无明 "是无始以来遮蔽本心的妄念(过去惑);"行 "是无明妄念所造诸业的因缘(过去业);"识 "是第八阿赖耶识,依所造业投生今世(业报); "名色 "是指神识按照父母的血缘和精气神的身心发展状态(胎儿初孕前后); "六入 "是胎儿已生成的六根的名称("触 "是六根接触六境时没有憎爱的功能(离开子宫后);"受 "是对境界有苦乐之分的感受(五六岁后); "爱 "是对境界的渴望(十四五岁以后);"取 "是追求五欲的功夫(二十岁以后);"有 "是贪爱所造的一种业(成就的功夫);"生 "是一种随缘而生的心境。 ) 僧伽 "是根据所造的业投生的事实(业报);"老死 "是身体无常地转变为现在的存在状态(生命的结果)。它还可以 以上是对十二因缘名称的大致解释。

接下来,我将继续讲述 "流 "的含义:

因为无明的不知,所以被无明的愚痴所驱使,迷恋声色,时时颠倒执着,从而做出种种非理性的行为,这就是无明所导致的一切作业--行为--的因,所以称为 "无明因行"("因 "是生起、导致的意思)。杂集论》中说:"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愚,二、作行因"。有了过去造业的因--业力,从而导致意识(业力)受报,因业力而导致业力的轮回,所以说 "业是意识的因"。杂阿含经》说:"业有二种:一者,令众生于世间有种种差别;二者,令业与意识俱"。胎中有了业和识,身体自然形成,因业和识而建立名色,所以说 "识缘名色"。杂阿含经》说:"业有二种,一者,执情诸业缚,二者,为名色因。有了名和色,六根自然就准备好了,这就是构成六入的原因。总之,前者产生后者,后者延续前者,故曰 "无明为行因、乃至生为老死因"。这十二支并没有超出惑、业、苦三道和因果律。先说因果:

"无明 "和 "行 "是过去因,是引业因(是现在识、名、色等五支的果,人的生命缘起取决于这两个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的果,是引业因(由过去的无明和行二因引起,因此过去的二因应是现在的果,也就是我们现实中身心活动的过程);这是过去和现在的二重因果。

"爱"、"取"、"有 "是现在因,是能生的苦因(我们一生所做的事业都是由 "爱 "和 "取 "所生,这二者所造的业是因,有因必有果,所以看后面的 "生"、"老"、"死 "支是现在因)。生、老死二支是未来果,是所生的苦果(这二支都是由爱、取、有三因所造,所以从现在的三因来看,它们是未来的果);这就是现在和未来的二重因果。由过去的无明、行二因,引出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引生未来的生老病死二果。过去的因是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是现在的果。这样,先有因后有果,先有因后有果,因果不失,前后相续,生死轮回,无穷无尽。

其次,解释 "不离惑、业、苦 "的含义--颂曰:"无明、爱、取为三'烦恼'(烦恼即惑),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苦、死七事为七'苦'道"。也就是说,"无明"、"爱"、"取 "三支属于 "苦 "道("无明 "是过去的惑,"业 "由此而起;"爱 "和 "取 "是现在的惑,"业 "由此而生)。"行 "和 "有 "二支属于业道(行是过去的业;有是现在的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属于苦道。惑"、"业"、"苦 "三道是众生轮回生死的主要程序。据说,根据过去的 "无明"(惑)和 "行"(业)二惑,引出现世的 "识、名色、六入、触、受 "五道苦;由现世的苦道(识、名色、六入、触、受),又引出现世的 "惑"(爱、欲、情)和 "业"(有);根据现世的惑--爱、欲、情,又引出现世的 "业"(有)。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迷惑、业力和苦难的轨道上周而复始,无法脱离轮回。排遮佛有感于此,不畏生死之苦,以般若空智断惑消业,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证得涅槃(苦灭)。

以上大致解释了 "流转门 "的道理。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学经文 | 佛法修行 | 佛经故事 | 放生功德文 | 积德改命 | 放生流程 | 放生回向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参禅放生 放生功德_放生的福报_放生的功德有哪些_参禅放生官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