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生来源 佛学经文 佛法修行 佛经故事 放生功德 积德改命 放生流程 放生回向 放生的好

放生流程

蚯蚓代放生在土地里能活吗

来源:http://www.nuonuodan.cn 作者:参禅放生官网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要:(两)<观众生品>中慈悲喜舍观之义理阐发(智、悲、行)  1.大乘空观-明众生无自性空  为成绩严净佛土,菩萨应该:  正观统统有情,比方幻师观所幻事。正在<观众生品中

释教在线上海讯

2018年4月2日下昼,上海玉佛禅寺觉群护生好事会建立大会在大雄宝殿前广场隆重举行。

建立大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群护生好事会理事长、上海玉佛禅寺住持醒觉

法师

首先致辞,引见了觉群护生好事会建立的缘起和初志,并代表上海玉佛禅寺向自愿插足好事会的列位护法居士和社会爱心人士透露表现强烈热闹的接待,对社会各界的体贴和撑持透露表现衷心的感激。

随后,预会的辅导、佳宾共同为觉群护生好事会进行了揭牌典礼。揭牌典礼的进行,标志着专职处置放生护生事情宣扬、推行、组织、践行的公益慈悲新组织

——觉群护生好事会盛大建立,还标志着上海玉佛禅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悲的全新开端。

值此觉群护生好事会建立之际,觉群护生好事会副理事长黄志良居士还向泛博释教信众和社会爱心人士收回建议,建议各人由我做起,由心做起,戴德自然,尊敬性命,发扬慈祥济世,自度度人的菩萨精力。

会上,醒悟

法师

为觉群护生好事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代表颁布聘书。

接着,普陀区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办主任陈建龙对觉群护生好事会的建立透露表现大力支持,并想要藉此契机,将放生、护生,回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全社会开展宣扬、推行。

慈悲回报社会,公益造福公共。上海玉佛禅寺自建寺以来,始终如一地展开社会慈悲公益活动,一向注意对生态环境的掩护,向社会公共提倡戒杀护生,举行了多种形式的掩护环境的慈悲公益活动。

尤其是

2008 年 5 月,“觉群慈祥好事会” 建立以来,秉承“日行一善,康乐慈悲”的目标,注意引发爱心、凝结气力,正在关爱孤残、赞助弱势、赈灾济贫、助学支教、搀扶创业等方面,竭尽所能、勇于负担,作出了主动的勤奋。2013年2月,以上海玉佛禅寺为主体,又建立了“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专业处置社会公益慈悲流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遍及赞誉和必定。

此次觉群护生好事会的建立是上海玉佛禅寺慈善事业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觉群护生好事会专业处置护生放生事业,主动提倡

“伶俐放生”、“理性放生”、“科学放生”、“随缘放生”的新时代放生理念,向社会宣扬和推行戒杀护生、植树造林、淘汰污染、安康素食的意义,为净化社会人心、增进生态文明建立紧密孝敬伶俐和气力。

建立大会完毕后,觉群护生好事会立即结合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等市、区相干单元及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正在普陀区红柳路以东、沪嘉高速北侧的外环绿带配合举办了觉群生态林植树运动。

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李良园,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云安,普陀区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办主任陈建龙,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刘古明,本寺住持醒觉

法师

和上海玉佛禅寺觉群护生好事会一众法师、护法居士参加了此次植树运动。

作为觉群护生好事会建立后的首个护生项目,此次植树流动符合春意,合法当时。觉群生态林的植制预示着觉群好事会的护生事业一定会像树木一样,卧雪眠霜,茁壮成长;还标志着上海佛教界的社会护生事业会像树木一样,为上海的都会和群众带来清爽的氧气和充分的生机。

  壹、 媒介:

  本文宗旨拟在探讨“觉之教诲”的实践标准,透过《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的“慈悲喜舍”观之阐释,期能为当代的教诲要领安立一基础的理念根据,和预期的要领步调。

  身为一名西席,负担载道之责,除须要具有教授常识的本领,更应怀持崇高的品德精力理念,将教诲的功效充份展开。以“教诲”为一团体来看,牵涉到教诲工作者、教诲工具、教诲方式或体系体例等等方面的庞大互动关系,依于不一样的基源题目,将构成不一样的教诲理论。

  “觉之教诲”的理念基本上即含摄团体的教诲理念,特重说明“觉”的义理、素质、方式(觉义、觉性、觉法)。其实践的理念标准并不需稀奇预设宗教-神性的态度,反而是由“人”自己作为出发点而开显完美的品德发展。正在教诲实体中,因“觉”的开显作用,将能充份实现教诲的功效-因人设教、因教而成,师、生、法三方面共融成一相互发展的实体。

  然而,圆满实现此一教诲理念的概率,其根底重要有赖于西席的自觉性。  台湾近年来教改之风流行,但仍未发展出成熟稳健的体系体例。每一年皆有无数的施教者取受教者正在校园中穿越交往,较着的,“人”应当是教诲中的实存主体,因此“先明其人尔后施其教、先成其人尔后成其教”是较具实效的根底思索形式。

  正在《维摩诘经》中关键分析大乘佛法的义理-以“心净、众生净、疆土净”为诉求,分析菩萨随发菩提心,则有纯洁意乐,以致能有清净有情,以严净佛土。进而有清净法教、清净妙慧智行、清净自心及妙好事。(玄奘译本)太虚大家以为:维摩诘居士“自居师位,教养别人,盖以净佛疆土,须由教养众生而成故”,此净佛国(化他)和华严进法界品所说的证行法身(自行),实则统一佛法。[1]由此可见其特重教诲观点的分析。

  一样平常咸以为释教教诲夸大对等、慈祥、随机教养,和中国儒家传统的有教无类、对症下药标准类似。或是以为释教传统上看重出人世法的教训,其实不夸大世俗常识的教授,因此质疑:正在现代教诲领域中恐没法培育出国家社会所需的“全人”(全方位的活着存有者)。事实上这是出于关于释教教理的单方面掌握而至;由大乘佛法和人世释教的看法,现实生活中的清净佛国可以造诣,还该当造诣。透过自发觉他的教养理念,共成严净领土,展开人世的殊胜价值意义,恰是“觉之教诲”的成长目的。

  为了了然以上理念展开的概率根蒂根基,本文拟先探讨《维摩诘经》中的慈悲喜舍观,包含:以大乘空观观众生,若何衍成无住而生统统法的义理,并了解慈悲喜舍行的实践标准;再思索“觉之教诲”理念的安立,及其正在现代教诲发展中进一步实践展开的概率。

  贰、 正文:

  一、《维摩诘经》中慈悲喜舍的教育观

  (一) 经中他品所述的慈悲喜舍观点[2]

  1.建集慈悲喜舍之善法,以造诣众生土,造诣严净佛土:

  <佛国品>中包括经文之序分,是经宗分之全数纲格,[3]个中标举出菩萨和有情众生之间的干系,该当知其根机为什么,与其同处以教养,擅长安立众生,使其蒙益:

  菩萨摩诃萨三万二千。皆为统统众望所识。…善知有情诸根胜劣。…常思示现诸风趣生。为大医王善知方术。应病取药愈疾施安。无量好事皆成绩。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大正14,页557c~558a)

  佛陀(世尊)夸大造诣众生等于造诣佛果,造诣有情土等于造诣佛土:

  尔时世尊。告众菩萨。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所以者何。诸善须眉。统统菩萨随诸有情增加饶益。即使摄受严净佛土。…菩萨如是。知统统法皆如虚空。唯为有情增加饶益生净好事。即使摄受如是佛土。摄受如是净佛土者非于空还。(同上,页559a)

  是以,增加饶益有情以生清净好事,便是摄受与其相应的佛土。此一根蒂根基则是奠定在知统统法空而摄受佛土。然而应当了知:不离众生得净国;虽解于空,不行但以空而得。[4]是以,需建善行。

  经中提到宝性赞美佛陀所具之对等慈愍心:

  八法没有动如山王,于善没有善俱慈愍,心行如空同等住,孰没有承敬此能仁。(同上,页558c)

  佛因为体悟统统法空,所以心里可以对等如虚空,于善、不善者皆对等慈愍饶益。菩萨建持净好事,提倡相应善心行,即摄众生来生其国。如建“慈”等四无量心,亦能为严净佛土:

  四无量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常住慈悲喜舍有情来生其国。(同上,页559b)

  以下在<便利品>中则提到如来身为无量善法所集成:

  诸仁者。…。于如来身应起欣乐。所以者何。如来身者。无量善法共所集成。由建无量殊胜福德伶俐所生。由建无量胜戒定慧摆脱摆脱知见所生。由建慈悲喜舍所生。…诸仁者。如来之身好事如是。汝等皆应发心求证。汝等欲得如是之身息除统统有情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同上,页561a)

  2.慈悲喜舍的意义:

  正在<菩萨品>中提到慈悲喜舍的内容,等于对等心、忍疲苦、悦乐法、断爱恚四者: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罗什译本,大正14,页542c)

  慈是妙菩提。于诸有情心同等故。悲是妙菩提。于诸疲苦能忍耐故。喜是妙菩提。恒常领受法苑乐故。舍是妙菩提。永断统统爱恚等故。(玄奘译本,大正14,页565b)

  3.以摆脱心悲愍众生使离捆扎:

  正在<文殊师利问疾品>中,维摩诘居士报告文殊菩萨应观诸病非真非有,当于有情提议大悲:

  妙祥瑞。有疾菩萨应自调查。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统统有情一切诸病。亦非真非有。如是观时不该以此爱见缠心于诸有情创议大悲。唯应为断客尘苦恼于诸有情创议大悲。(同上,页569a)

  所以者何。菩萨若以爱见缠心。于诸有情提倡大悲。即于存亡而有疲厌。若为断除客尘懊恼。于诸有情提倡大悲。即于存亡无有疲厌。菩萨如是为诸有情。处在存亡能无疲厌。不为爱见缠绕其心。以无爱见缠绕心故。即于存亡无有捆扎。以于存亡无捆扎故即得摆脱。以于存亡得摆脱故即使有力宣说妙法。令诸有情阔别捆扎证得摆脱。(同上)

  菩萨发慈善心没有以爱见苦恼心缠绕,反而是为断苦恼,以求摆脱之心使自、他得离捆扎。由于目的明白(为求摆脱),故没有以爱欲苦恼心之故而流转存亡。然又由于悲愍存亡轮回中的有情众生,以求断除客尘苦恼,所以能没有厌存亡。由此可见大乘佛法的所夸大的菩萨慈善之道,并没有是出于贪爱心。然而事实上要从慈祥心中析离、没有杂贪爱心,并没有像观点辨别一样驾轻就熟。

  为化导有情众生,圆满成绩菩萨行以严净佛土,<观众生品>即刻由大乘空观的角度加以阐释。

  (两)<观众生品>中慈悲喜舍观之义理阐发(智、悲、行)

  1.大乘空观-明众生无自性空

  为成绩严净佛土,菩萨应该:

  正观统统有情,比方幻师观所幻事。(大正14,页572c)

  应正考察统统有情。所以者何。诸法本空实在无我无有情故。(同

  上)

  就像有聪明者,窥察水中月、镜中像等之无常生灭的幻象,毫无实性。又如窥察第五大、第六蕴等丝毫没有存在概率者。观梦悟以后,梦中所见之虚。统统诸法空性、无我、无众生。

  以实在聪明察看,便是大乘空观的观念。正因为透视众生的空无自性,始能毫无厌倦的利导众生。[5]太虚大家以露台三观之说,说明此一空性之理:

  此章为如幻非有观,亦名由假进空观,….谓有情人间、器人间,皆为和合、相续、真相而成,妄执为实。凡是建行人,便当观此真相为空,以遣其执。幻师喻众生自心,幻人喻变造诸相,虽然有业用,但知空寂。[6]

  然而,诚如<佛国品>中所说,“如是知统统法皆如虚空,…摄受如是净佛土者非于空还”,应该观有情众生如幻非实,遣执以后需进而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但常人的思想心,不容易了解若何也许采纳“无众生实性”的看法与此同时,已将工具遣除,却又能依之而建善法,进而造诣众生土取佛土?毕竟实取空之间应该若何如法观之?

  对露台大乘空观的理论来讲,以空遣执,是之所以采纳空观的意义。遣执以后需再由空出假,由假达于中观。因而,<观众生品>中即进一步藉文殊菩萨发问:如安在空观的基础上加以修学四无量心。

  2.慈悲喜舍行:

  正在释教中关于慈悲喜舍所采纳的根本见解是取乐、拔苦、随喜、同等心,[7]而《维摩经》中则说同等心、忍疲苦、悦乐法、断爱恚。正在<观众生品中>则提到为有情说如此法令其解了、将统统好事善根回施有情、饶益有情欢乐无悔、同等饶益没有看果报:

  妙吉利言。若诸菩萨。如是观测统统有情。云何于彼建于大慈。无垢称言。菩萨如是观有情已。自念我当为诸有情说如此法令其解了。是名真实建于大慈。(大正14,页572c)

  妙祥瑞言。云何菩萨建于大悲。无垢称言。一切做作增加善根。悉皆弃舍施诸有情统统无吝是名菩萨建于大悲。(同上,页573a)

  妙吉利言。云何菩萨建于大喜。无垢称言。于诸有情作饶益事欢欣无悔。(同上,页573a~573b)

  是名菩萨建于大喜。妙祥瑞言。云何菩萨建于大舍。无垢称言。对等饶益没有看果报。是名菩萨建于大舍。(同上,页573a~573b)

  以上的慈悲喜舍观是由“布施”的观念来讲,[8]包孕法施、法扶养、饶益有情、对等及无住施。个中有关慈的部分阐明较详,统共提到二十九种行慈的方式。[9]总结即在于实在慈,所谓“菩萨通达一切万物如幻,法性终究空寂,…由于那样行慈,深达诸法幻生,无有法的自性,…既无能教的菩萨,亦无所化的众生。”[10]个中即包括自利、利他所需造诣圆满的诸种菩萨行标准,和断证之德取觉行等。大致融会关于法性之了知的实在慧取行慈相应所展开的实践。

  至于悲取喜、舍则只略述,太虚巨匠以为:以广显略,以略摄广,见慈为基础自心;能明乎慈,即明乎悲、喜、舍矣。[11]

  3.无住为本立统统法:

  欲除统统有情苦恼。当何所建。曰欲除统统有情苦恼。当建如理察看作意。又问。欲建如理察看作意。当云何建。曰欲建如理察看作意。当建诸法没有生没有灭。又问。何法没有生何法没有灭。曰没有善没有生善法没有灭。又问。善没有善法孰为本。曰以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曰虚妄离别为本。又问。虚妄离别孰为本。曰倒想为本。又问。倒想孰为本。曰无住为本。妙吉利言。如是无住孰为其本。无垢称言。斯问非理。所以者何。夫无住者。即无其本亦无所住。由无其本无所住故。即能建树统统诸法。(同上,页573b)

  太虚巨匠以为:“无住为本”,谓真如没有守自性妄动──非真如没有守自性,因无明妄动,瞥你一念,自离自性。总之,根、身、器界种子之相,皆由八识浮现。但八识所由能浮现此根、身、器界种子之相者,又实依无住(即真如没有守自性妄动),取真如(即具有恒沙无量妄染之真如)两者为本耳。依无明为没有觉义,依真如为觉义。此经虽显此各种没有净之法,是正在善建者反之由真如为本,则又皆为各种净法。此段为齐经示行之径路。[12]

  (两)慈悲喜舍观的特征

  综观以上可见《维摩诘经》的慈悲喜舍观系以大乘空观为首要的理念根底。由于造诣佛国净土,须以造诣有情众生为介,因而修行者应以自心净,进而达众生净、河山净。和小乘及藏传佛教关于四无量心的讨论相较,[13]《维摩诘经》中并未特殊鲜明其“修学次序递次办法”,[14]但其所示的讲授理念值得进一步加以进展。

  两、展开慈悲喜舍观的现代教育意义

  (一)当代“觉之教诲”的实践理念之安立-

  1.觉之教诲的方针-人文化成、净佛疆土

  夸大明其自心的根蒂根基,以器重人性本觉的开显,由内涵人文精神的展示,以自发觉他,提拔国家社会的生活品质,而非寻求物质文明之进展而迷失个性。

  2.觉之教诲的内在-心性教诲、道德教诲、常识教诲

  透过关于心性教诲的看重,以展开清净的教养理念,重品德教养的功效,以先成其德,后成其才。透过去执的空观标准,跳脱众生有实性(或善或恶,皆是落入两头之见)的执碍,不管西席或父母皆须身先士卒,再进一步使常识教诲有其进步的正确方向。

  3.觉之教诲的标准-对等、慈祥

  正在实施个体对症下药的教法之前,应正视广泛的同等标准,不然一再出现被教诲舍弃的孤儿,没法告竣圆满的众生净土(平和健全的社会)。关于善没有善皆等行于慈,目标应让没有善法没有生,善法没有灭。

  (两)当代“觉之教诲”的实践办法-

  1.理念标准的展开-由空出假观(性空缘起),由空假进中观

  2.实践标准的展开-行慈取行悲、喜、舍

  三、“觉之教诲”的推行取开展契机-

  (一)应对当前大学教诲的现实问题

  面临当前资讯化极端开展的当代社会,应该若何找到教诲的实质理念,好像易流于说长道短。应该若何提出更有聪明的考量,以防将来国度的栋梁成为教诲实验的牺牲品,是当务解决之道。

  常识经济时代的光降,西席以往所负担的功用大多数被电脑资讯所代替,终究此一危机可否成为起色,当今实则居于关键时刻。基本上以觉之教诲理念观之,西席应该具有不被代替的功用。首先,关于性空缘起的理解取控制,绝非普通资讯功用可代替。其次,人性化的互动关心,更多元丰硕的人生经历取课本使用,和随机教养的功用,决非可被代替。除非自我废弃,自绝于教诲的热忱以外,仅将教授教养同等职业的敷衍心态。

  然而,要到达以上的价值显现,亦必须有赖于根基的实践标准,吾人觉得:透过慈悲喜舍的践行,将有利于转化危机。

  (两)化解教诲的危机题目

  1.以慈予乐:夸大同等心,没有判分高低以决取舍,反而是能予其所需,若须简略单纯之法即取简略单纯之法等。

  2.以同体大悲精力:将己所学对等施与真正的常识。

  3.以喜夸大欢愉进修的主要。

  4.以舍夸大自他对等精力:看重互教互学,由门生介入课程设计及计划等。

  参、 结论:

  佛法夸大正在人间而不离人间觉,和自发觉他的精力,透过本文关于《维摩诘经》的大略思索,似可供应转化现今教诲办法的契机。作为一名西席,如何能又充实的自发取负担教养众生的真诚,值得干我自我期许取自我挑衅的不懈努力!

  <参考书目、期刊论文>

  鸠摩罗什译,僧肇注,《维摩诘所说经注》。台北:新文丰,民82年。

  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38册:No.1775。

  慧远,《维摩义记》。大正38册:No.1776。

  智顗,《维摩经玄疏》。大正38册:No.1777。

  湛然,《维摩经略疏》。大正38册:No.1778。

  释智圆,《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大正38册:No.1779。

  吉躲,《净名玄论》。大正38册:No.1780。

  吉躲,《维摩经义疏》。大正38册:No.1781。

  窥基,《说无垢经疏》。大正38册:No.1782。

  《维摩疏记丛刊》。台北:新文丰,民63年。

  演培法师释,《维摩诘所说经讲记》。台北:天华,民75年。

  太虚大家著,《维摩诘经释会纪闻》。台北:文殊,民76年。

  李翊灼校释,《维摩诘经集注》。台北:老古,民82年。

  陈柏达,《佛陀教诲思惟取孔子之对照》。台北:新文丰,民75年。

  释恒清,<禅取杜威--教诲思惟和办法之对照>,刊于《哲学论评》第16期,页77-96。(网路全文版)

  释惠敏,<“心净则佛土净”之观察>,刊于《中华梵学学报》。(中华佛研所光碟版)

  王开府,<《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心及其相干观点的商量>,刊于《台大梵学中间学报》第一期,1996年。(网路全文版)

  南后男撰,<佛陀众生教养理念在现代教诲上的意义>。台北:政治大学教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圣严法师撰,<维摩经取慈悲喜舍(一)~(四)>,刊于《人生》杂志141~144期,1995年5~8月。

  王秀蕊,<四梵住之商量-以《清净道论》“说梵住品”为中间>。圆光佛学院结业论文集,89年。

  刘淑芬,<慈悲喜舍--中古期间佛教徒的社会福利事业>,刊于《北县文化》第40卷,1994年4月。

  和实践完美的品德范例-成为天主肖像为诉求之“全人教诲”各有不同。前者之理念的实践

  “”

  “”

  “”

  演p46

  P54

  大品说:菩萨两法,魔不克不及坏:一知诸法空;两舍不得众生。

  P55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之教育观,为找到进展的理路根据,但不若由进展觉性的自我教育(最毕竟),毕生受用。

  以舍为基础,用慈断爱、觉安众生。四无量心是就菩萨自己应具的修持来讲,之所以夸大,系因

  四无量心取菩提心之干系???发心次序递次中将之联合,是以,不管是菩萨才以四无量心干修持,反而是故意行大乘道者皆可为之。迨发菩提心以后才是菩萨。愿心取行心增上意乐之题目。

  太p161

  P163

  此为慈悲喜舍观,亦名由空出假观,简名假观。….

  P166依住根本观,亦名空假同等观,简曰中观。惟此可作净佛河山正宗观。

  P167无住为本句:谓真如没有守自性妄动──非真如没有守自性,因无明妄动,瞥你一念,自离自性。总之,根、身、器界种子之相,皆由八识浮现。但八识所由能浮现此根、身、器界种子之相者,又实依无住(即真如没有守自性妄动),取真如(即具有恒沙无量妄染之真如)两者为本耳。依无明为没有觉义,依真如为觉义。此经虽显此各种没有净之法,是正在善建者反之由真如为本,则又皆为各种净法。此段为齐经示行之径路。

  僧肇

  p383b

  佛法有两种:一者有,两者空。若常在有则乏于想著;若常观空则舍于善本。若空有迭用则不设两过,犹日月代用,万物以成。

  p383c

  实在慈观诸法空则是实在慧。实在慧中生无缘慈,名为真慈。亦以慈为本为人说实在法名真慈。

  P384b

  是即实在慈还。肇曰:众生本空不可以自发,故为说斯法令其自悟耳,岂我有彼哉?若能观众生空则心行亦空,以此空心而于空中行慈者,乃名无相实在慈还。

  P385b~c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好事皆取统统众生共之。什曰。好事及好事果报悉施众生。此布施救苦众生还。三等尽就施中明等。若广说亦应如慈等。肇曰。因问慈。备释四等还。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积众德。愿取统统。大公无私大悲之行还。生曰。夫欲拔苦。要当舍己之乐以济之还。又为实悲矣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乐无悔。肇曰。得意法利取众同欢乐。于彼己俱得法悦。谓之喜。生曰。慈祥既以益之。唯喜而无悔还亦为实喜矣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什曰。亦施中明空还无所想要。什曰。现世不求恩。将来不求报还。声闻行四等不可以实益众生。今菩萨行四等已实能好处众生。故四等皆名大还。肇曰。大悲苦行。忧以之生。慈喜乐行。喜以之生。忧喜既陈则爱恶征起。是以行者舍苦乐行平观众生。大乘正舍行报俱亡。故无所想要还。三等俱无相无缘取慈偕行。慈行既备。类之可知还。生曰。虚想众生以舍憎爱者。非实舍还。若能不看好事之报。舍之极者还。

  [1] 太虚巨匠著,《维摩诘经释会纪闻》。台北:文殊,民76年。页36。本书系由巨匠课本:《维摩诘所说危如累卵摆脱经释》,及王黻彝等记叙口义之《维摩诘经记闻》合编而成。

  [2] 本文题目所采用的品名,系按照《维摩诘所说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14:No. 475,文中皆简称为《维摩诘经》)为主。其同本异译尚有《佛说维摩诘经》(吴.支谦译,No. 474)、《说无垢称经》(唐.玄奘译,No. 476), 前者为<佛国品><善权品><诸法言品><观人物品>;后者为<序品><显没有思议利便善巧品><问疾品><观有情品>。

  [3] 同注1,页31。

  [5] 拜见演培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记》。台北:天华,民75年。页46~7:“所谓观众生便是使用实在伶俐,透视众生的究竟空无自性。….众生为菩萨所摄化的工具。…菩萨看众生…必有特殊的特别熟悉,方能正在存亡中….不厌不倦的导利众生。观是观测,即以伶俐简择所化的众生,虽觉有可化,而实是非有。”

  [6] 同注1,页161。

  [7] 拜见演培法师,前掀书,页55。“先简择慈悲喜舍四字。..慈是为予人的康乐,扶助增加别人善事;悲是铲除人的痛苦,对苦恼者予以怜愍同情及挽救其痛苦;喜是随喜别人的善事….舍是一种同等心,对众生有同等看法,不爱此恶彼,更不分亲疏。”

  [8] 拜见大正38:No.1775,僧肇,《注维摩诘经》,页385b~c。

  9“与诸有情终究安泰。如是菩萨建寂灭慈无诸与故。建无热慈离苦恼故。建如实慈三世等故。建没有违慈无等起故。建无两慈离内外故。建无坏慈终究住故。建坚实慈增上意乐如金刚故。建清净慈个性净故。建同等慈等虚空故。建阿罗汉慈永害结贼故。建独觉慈没有待师资故。建菩萨慈成熟有情无歇息故。建如来慈随觉诸法真如性故。建佛之慈醒悟睡梦诸有情故。建自然慈任运等觉诸法性故。建菩提慈等一味故。建无偏偏慈爱憎断故。建大悲慈。显大乘故。建无诤慈观无我故。建无厌慈观性空故。建法施慈离师卷故。建净戒慈成熟犯戒诸有情故。建堪忍慈随护自他令无损故。建精进慈荷背有情利乐事故。建静虑慈无爱味故。建般若慈于统统时现知法故。建便当慈于统统门普示现故。建妙愿慈无量大愿所激发故。建鼎力慈能办统统泛博事故。建若那慈了知统统法性相故。建神通慈没有坏统统法性相故。建摄事慈便当摄益诸有情故。建无著慈无碍染故。建无诈慈意乐净故。建无谄慈加行净故。建无诳慈没有子虚故。建深心慈离瑕秽故。建安泰慈竖立诸佛安泰事故。唯妙吉利。是名菩萨建于大慈。”(大正14,页572c~573a)

  [10] 同注5,页66

  [11] 同注1,页163。

  [12] 同注1,页166。

  [13] 相较于《清净道论》中的“四梵住”,建四梵住可取得共取没有共两种目标,所谓配合目标是取得“毗婆舍那之乐及有(三有)的成绩”;没有共的目标有:慈排除嗔恚、悲排除害、喜排除没有乐、舍排除贪。(拜见《清净道论》,页136。)

  [14] 正在宗喀巴的道次序递次建学传承之加行六法中,有正在皈依之观建次序递次后,加建发四无量心之观想颂文:“愿统统有情离亲疏爱憎,安住等舍!愿统统有情具足乐及乐因!愿统统有情离苦及苦因!愿统统有情不离增上生及胜摆脱之安泰!”此中应以先建舍,使心对等而生善念。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学经文 | 佛法修行 | 佛经故事 | 放生功德文 | 积德改命 | 放生流程 | 放生回向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参禅放生 放生功德_放生的福报_放生的功德有哪些_参禅放生官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