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生来源 佛学经文 佛法修行 佛经故事 放生功德 积德改命 放生流程 放生回向 放生的好

佛法修行

古代比丘尼的风范:智悲佛网的神秘智囊

来源:http://www.nuonuodan.cn 作者:参禅放生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12
摘要:比丘尼传》中的安仁祖尼选择了佛教所说的 "。其他没有建立个人财富,但却广行布施的比丘尼的传记如下:竹园寺慧净尼传记》中说:"。在《比丘尼传》中,有许多比丘尼并不建

返回上级古代比丘尼的风范《比丘尼传》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因此这部《比丘尼传》的价值就显得更加地珍贵了。

比丘尼在佛教僧团中的地位历来低于比丘。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在有些比丘看来,比丘尼甚至是连居士的作用都不及。 因为这样的原因,比丘尼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负面的。确实,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比丘尼中没有出现像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慧远、慧能等那样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对女子才能的压制。

尽管如此,我们在宝唱《比丘尼传》中仍然可以发现中国最早的一批比丘尼们的高风亮节。 她们为佛教慧命的延续,为整个社会的安宁,在尽力承担起作为佛教徒的一份慈悲救世的责任。 在古代就有有识之士将《比丘尼传》称之为《尼高僧传》、《高尼传》,将之与《高僧传》相提并论。

比丘尼作为四众之一,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 "僧众尼亦众 "的兴盛局面。 在当今中国,比丘尼的人数虽然没有比丘多,但是随着佛教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和佛教与社会之间频繁的交流互动,比丘尼的数量有着不断增加的迹象。 因此,重视比丘尼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中独有的作用,是社会各界和僧界应该积极关注的问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比丘尼传》的作者宝唱著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高尼的事迹垂范于后世。"比丘尼传序》云:"原夫贞心亢志,奇操异节。岂惟体率由于天真,抑亦励景行于仰止。"又云:"庶乎求解脱者,勉思齐之德。"都是在说历代大德比丘尼的 "高山仰止"、"见贤思齐 "德行的轨范作用。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本是大、小乘经同时传入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大乘佛教教义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此大乘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弘扬。

佛教大全讲经

但愿众生得离苦。"这都是大乘佛教精神的最简洁的概括。

比丘尼传》中的比丘尼在译经、义解及神异等方面与比丘相比,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在践行佛教的 "慈悲济世 "的教义方面,比丘尼却是积极有为的。

吴县南寺法胜尼传》中记载了法胜尼三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司马隆遗孀的事情。"宋元嘉中,河内司马隆为毗陵丞。遇抄,战亡。妻山氏,二亲早没。复无儿女,年又老大。入吴投胜,胜接待如亲。后百日,山氏遇疾,疾涉三年,甚经危笃。胜本无蓄积,赡待医药,皆资乞告,不惮雨暑,不避风寒,山氏遂愈众,并称贵之。"法胜尼依靠 "乞告",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病人筹集医药费,寒来暑往,毫无怨言。这样的毫不利己的行为委实让人感动。

比丘尼传》中类似的事迹,还见于《延观启明寺僧莽尼传》,云: "饥以撤饭施,寒以解衣与之。尝有猎人南近寺,鸟兽来投猛,鹰犬相逐咫尺。猛以身及手遏之,身虽被啄而啮之,而投得免。" 法音寺端简尼传》: "时有慧明师者,深爱寂静,本居道林寺......,去噪,明欲往。简以寺为施,因迁白山。" "先人之后,志在广惠"。"《吴太仙台寺法香尼传》:"常裁衣食善人施惠倪"。

这些比丘尼的事迹都体现了一种利他、忘我、先人后己的精神。这种精神与我们今天开展的社会主义 "道德模范、文明风尚 "活动所倡导的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的宗旨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上述比丘尼的行为也非常有利于树立佛教的良好形象和僧俗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拯在《吴郡南寺法胜尼传》中记述了法胜尼照顾司马隆遗孀的影响,"善遂痊愈,众皆称誉"。这显示了僧俗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在《比丘尼传》中,还记载了比丘尼恪守孝道、孝敬老人的事例。最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莫过于惠木尼 "嚼乳护母 "的故事。梁县筑国寺释慧木尼传》: 释慧木 "出家十一人,受慧超监小戒"。住梁郡筑国寺,始读《大品》。

佛教网 净空法师讲经 mp3

他读《大学》,日诵二卷,精通诸经。木母年老多病,口中无牙,木母嚼干饴糖,为口不净,不受大戒"。惠木尼面临着侍奉老母和持戒的现实问题,她最终选择了照顾母亲,代价是自己不能 "受具足戒"。

荼毗尼传》中说,荼毗尼出家前 "无有昆弟,独与母居,事母恭孝,宗族称颂"。僧人芒尼的传记中说,芒尼 "也以孝顺著称"。上述比丘尼都亲自侍奉母亲,在母亲面前尽了儿女的孝道。虽然他们都是佛门弟子,但都没有违背儒家的 "孝"--父母在膝,尽孝道。

佛教的 "孝",与其说是养育父母,不如说是孝敬父母,主张 "大孝 "解脱一切,包括父母。比丘尼传》中的安仁祖尼选择了佛教所说的 "大孝"。安仁释尼传》中写道:"(安仁释尼的)父亲说:'如果你想对自己好,怎么能同时帮助你的父母呢?'父曰:'汝欲独善其身,何以兼济父母?无论是儒家的 "孝",还是佛家的 "孝",这些比丘尼都是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为父母操劳之恩,努力报答父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比丘尼的这种感恩之心应该大力弘扬。

在《比丘尼传》中,有许多比丘尼并不建立私人财富,而是广行布施。布施行为体现了一种爱,一种分享财富的态度。布施是六波罗蜜中的第一波罗蜜,是对治贪欲的第一武器,是一个充满慈悲心的人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有智慧、有责任心的人的表现。因为一个没有智慧和责任感的人,不会想到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也不会想到自己应该帮助别人。给予不仅是给予他人,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体会到只有帮助他人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布施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间充满温暖。

古代比丘尼的风范:智悲佛网的神秘智囊

佛教中的布施类似于今天的慈善事业。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净捡尼就是一位 "拔苦与乐 "的出家人。据一位比丘尼的传记记载,她 "随收随施,随施随散,先己后人"。其他没有建立个人财富,但却广行布施的比丘尼的传记如下:

竹园寺慧净尼传记》中说:"她没有积攒任何个人财富,而是将寺院全部修建起来。竹园的建立是浚的功劳"。合浦七星寺德勒尼传》说:"不聚布施,年年建大讲堂,僧尼人数不限,均等供养。" 闲居寺僧说尼传曰: "谓不蓄私财,随得随散,或救济四众,或放生乞食,作金像五体,无不壮丽。" 乐安寺释慧慧尼传》曰: "所获财富,后

中国佛经论坛

所得财物,经中国佛经论坛造佛经像,尽宜布施。无漏时,改夺乐安寺,无新整。"

狄山寺释道贵尼传》云:"受托施舍,广兴其事,不以毫末自润。" 山阴昭明寺释法玄尼传》说:"不自设财,而以施舍改寺,造精舍,宛若神工。撰写经文,铸造塑像,无不必要。" 以上古代比丘尼对待布施的态度,对当代僧人如何看待财富,不也是一种启示吗?

比丘尼传》中比丘尼的高风亮节,不仅在于无私、孝顺、敬老、慈爱,还在于宝正在《比丘尼传序》中所描述的 "苦行之节"、"禅观之华"、"定力之坚"、"苦行之德"。志之贞"、"地震之大 "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德高僧的人格魅力更是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千百年来,比丘尼僧团龙象辈出,他们的高风亮节应该成为当今比丘尼学习的楷模,同时,他们的某些方面的佛法精神也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资源。

作者:刘飘飘 刘飘飘

获取免费佛经录音机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生来源 | 佛学经文 | 佛法修行 | 佛经故事 | 放生功德文 | 积德改命 | 放生流程 | 放生回向 | 放生的好处

Copyright 2019-2030 参禅放生 放生功德_放生的福报_放生的功德有哪些_参禅放生官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